测试由皮肤科医生筛选的30位年龄在30-70岁之间的女性参加,入选受试者皮肤显示轻度至中度临床衰老症状。
测试周期位28天,测试者面部半侧涂抹安慰剂保湿霜,另一侧涂抹受测抗皱霜。为实现比较效果,我们对两款作为对照产品的安慰剂保湿霜也进行了评测,以获得抗皱产品品牌的准确数据。每款面霜每日分清晨、夜晚两次使用。
测试为双盲测试:产品保持原有的容器,但接受评测的产品容器整个被不透明贴纸包裹起来,因而使用者和实验室研究人员及专家均无法辨别产品。我们采用均分法:一半脸使用不同品种的抗皱面霜,而另一半使用普通保湿面霜。我们评测眼部周围的鱼尾纹如何。
抗皱效果
皱纹的深度是使用三维微形貌图像系统测量的。在眼周区域(“鱼尾纹”区域)投射结构化的光,并生成皮肤表面的3D微形貌图像。随后,图像系统会覆盖在涂抹乳霜之前和之后拍摄的照片,并比较皱纹深度,体积,粗糙度等。
(图1)
(图2)
保湿效果
在研究开始时和使用4周后,我们使用特定的设备(角质计)测量了皮肤的水分含量。角质层(皮肤的最外层)中水合的测量是在脸颊的五个不同点进行的。设备记录的值越高,皮肤的水分就越多。
认可度/效果感知/使用测试
所有的测试均在一致的、严格受控的条件下完成。28天后,参与测试的所有女性使用者完成了对抗皱面霜的使用感受及有效性的评估。她们填写了有关抗皱面霜和普通面霜的问卷调查,主要评估肌肤润泽柔软的感觉及平复皱纹、细纹的效果等方面。此外,使用者同样将面霜的外观、稠度、涂抹容易度和肌肤吸收效率以及每款面霜是否黏着、油腻等方面纳入考虑范畴。
(使用前后效果对比)
标签说明/有害物质
标签说明也是检测的方面之一。我们就标签说明上的成分列表是否易读、是否具有多余或误导性词语等方面进行评测。比如,某产品可能具有含有某种有益物质,但事实上并没有含有令该物质对肌肤实际有益的化学成分。我们还注意到有的标签列有环境激素的成分。同时,在某些面霜中我们检测出11种(上线产品数据)过敏原。我们还发现某些产品中含有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可能会导致接触性皮炎,皮肤会发红、疼痛或直接接触某物质后发炎。
测试权重
鉴于不同评测方面的重要性,我们对各评测项目进行了权重分配,详情如下:
抗皱有效性 | 50% |
保湿效果 | 25% |
使用者测试 | 15% |
标签说明 | 10% |